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台湾通信(二)

:这是继上次,仍是与台湾博友讨论中共治下中国之种种

(以下个人e-mail通信四通,仍略删无关字句)

第一通

王兄

記得你說過你是鐵路局出身的, 請問一下 "單位" 的問題 ?

......

我還記得還有一種組織叫 "居民委員會" 下轄住戶, 他們傳達消息非常快

看書上解釋,居民委員會有點像是城鎮市裡的基礎單位

那 .....屬於 某...單位,此時是否也屬於某個 "居民委員會" ?

1. 是 ..... 單位 > 居民委員會 (單位裡面有好幾個居民委員會)
2. 還是 ...... 兩者是平行的機構
3. 還是 ...... 居民委員會是工廠以外的組織 ? 單位裡沒有


(回信)

某兄,

单位这个概念既简单又复杂。一般来说,单位就是大家普遍理解的company(或organization等),是一种泛称,并不是有所谓单独的什么机构或者某一级别的机构才叫做"单位"。所有的各种行政机关、企业、组织,也就是,每个人工作的、服务的机构——它负责每个成员的工资、档案、住房、福利等等的,都可以叫单位。区别在于,在过去,中国所有的企业、机构都是国家的,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由国家通过单位管起来。

比如就说铁路系统,最高机关就是铁道部(一般来说,国务院的各部部长都和各省长平级),下辖全国十数个铁路局(比如沈阳铁路局、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成都铁路局、广州铁路局、兰州铁路局等等),铁路局都是跨省的,每个铁路局下面又有若干铁路分局,每个分局下又有很多的段(如车辆段、客运段,"段"的编制和叫法很可能来源于日本)、厂(负责设备的生产或修理)等等大大小小的企业,以及和这些局、分局、段、厂配套的各级公安局、学校、医院、报社等机构,或者共产党、共青团的附属机关、工会,电影院、商店等服务设施等。

所有这些每一级都可以说是单位,但最普遍的是,每个人具体工作的那个最基本的机构就是各自的单位(局/处/院/厂/店...等)。

当然,铁道部这个系统有点特殊(几乎什么都有自己独立的一套),中共最初建立它是为了军事目的(比如服务于国共内战、韩战),其次才是经济目的,使得铁路系统一直强调其半军事化特点,几乎成了个独立王国,几次要它和交通部合并的提案,都被铁道部系统的当权者、相关利益者以各种借口否决了,似乎国务院都拿它没办法。其他的超大、垄断企业(比如电信、石化、电力等等)跟它类似。

现在与过去不同的是,出现了大量的私营企业。即便是国有企业,也发生很大变化:一是这些大企业里的许多机构(比方学校、医院等)不再另搞一套了,所谓划归"地方"(即由当地城市统一管理);再就是,经营方式变了,一切由市场决定,并进行所谓的改制(包括股份化、出租承包、合资等等),企业职工的很多福利都不再由国家管了,比如医疗、住房、退休、失业等等都不再管,道理上是由市场化或者国家通过社会保障来解决,实际上社会保障很不完善,造成许多人没有任何保障或者保障太少,这是当今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

严格说,居委会不算一个单位。估计当初,居委会原本是为了社会安全和人员控制才设立的,目的是监视、控制那些没有工作(也就是没有单位)的市民,还可以监视单位里的人回到家的情况,以及完成各种社会动员活动等等,因此我们过去听到许多居委会大妈配合公安局、派出所破案、抓坏人的故事。这正是中共专政的重要特点之一。

按过去来说,除了可能有个别上边派来的工作人员,没有谁的工作单位是居委会,因为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没有正式工作或退了休的老人(以大妈、大嫂居多),同时是共产党员、积极分子,所谓政治上可靠的人负责的,以义务的居多。居委会面向的工作对象是所在街道(居民区)的居民、家庭妇孺、无业/退休人员,这些人当然都是没有单位的。

关于居委会是不是属于某个单位,如果我们先把"属于"的意思定义为算入编制、派遣任用人员、负责工资和福利、工作内容考查的话,居委会不能算属于某个单位。但也不好说不属于任何单位,只能说大部分不属于具体的单位,但它有单位管。

居委会是按街道、居民区等来划分的,一般都是由区一级政府(以及公安局的派出所)管理的,除了某个居民区是由某个单位建设、里面住的都是某一个单位的职工和家属的情况(比如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的家属区),一般的居委会不属于某个单位(除非你把市政府、派出所也理解为具体的单位。或者类推下去,那样也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大单位,每个居住者都由它控制。但这似乎和你问的不是一个意思)。

现在的情况有了变化,居委会虽然仍然归各城市下辖的区一级政府管,但很大程度上已经渐渐按社区服务居民自治组织来定义(好像有相关的法规制定),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都不再是义务的。但居委会负责监控流动人员或者社会治安的作用始终是政府期望的主要功能之一,这是我的看法。

水平所限,一个小问题,又写了一大篇(可能好多你早已知道了),浪费你时间。希望能有所帮助。

祝 撰安

王宁

第二通

王兄

非常感謝你的解釋,你的說明非常清楚,之前我一直以為居民委員會算是一個 "單位",因為我今年看了一本20幾年前流行的回憶錄 "上海生與死" (在中國應該是禁書),女主角鄭念曾經出國留學後回到上海在外商就業,被囚禁五年 (66~71) 後回到上海居住,當時她只是一個無業遊民,這時書上不斷提到和她生活最貼近的就是 "居民委員會" 了

另外我有一個想法,算是我...的心得,不知王兄是否贊同,英文有個單字叫 efficient (效率),假設兩個人被派去做一件事,一個人三天完成,另一個人六天完成,在美國的話,第二個人不會得到一點正面評價,然而中國 (台灣也是) 有句話叫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是我認識的西方人是絕對不同意這句話的

從 60 年代後毛澤東沒有 efficient 的觀念,從歌頌 "愚公移山" , 陳永貴, 雷鋒的案例看起來,毛只在意你有沒有那股傻勁,只要你聽我的話,最後是否成功並不重要?到了70年代四人幫時代,這個現象更加嚴重,你同意我的看法嗎?

還有我很疑惑 "工業學大慶" 這句口號除了稱讚大慶的案例之外,這個口號幾乎到處引用,這句話還有其他的寓意嗎?

非常感謝


(回信)

某兄,

不客气,能有微薄助益,不胜欣慰。

关于效率,这显然是比较符合西方现代经济观念的词,但中国从来也有"事半功倍"的讲法,这一点中外皆然,只是中国自古不具备黄仁宇说的"运用数目字管理的能力"吧。

问题是各自对效率的理解不一样,所谓效率是相对于要达成的目标而言的,毛也讲效率呀,"十五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样的"效率",正常人想都不敢想!关键是他要的是自己扬名立万、一统天下、呼风唤雨的效率,其他的那些根本不是追求的目的,也就无所谓效率了。这是他个人的政治总纲,所以任何人只要政治正确,按照他的意愿,就是最大的效率了。这不是不讲效率,这是人生坐标和价值观不同,这是落后、反人类的价值观,和普世价值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所谓"工业学大庆",当然和学雷锋、学大寨这些运动、口号一样,都只是手段(这些具体的人和事,都不过是符号),简而言之都是专制统治鼓动群众、教育人民成驯服工具的老一套。这是主旨,至于要以此建立工业生产某种好的模式和方法,或许也是考虑之一,但比起政治目的来,已经是次要的了。

如果还有什么意思,无非就是相关部门(比如大庆所属的石油系统)和相关人员借着这个虎皮尽量捞名誉和物质上的好处,把这个系统变成垄断的独立王国。(比如就在数年前,还曾爆出的石油系统将地质部门发现油田的业绩全贪天公为己有,事后破坏证据、封当事人嘴的丑闻。详情已记不甚清,兄如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搜)。

另,有一点小的建议,前见你的"文革小兵"(blog)上有一篇是关于油画"开国大典"的,但里边没有提和这幅画有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该画作者(董希文)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奉上命配合中共不同的政治环境数次修改画的内容,比如将刘少奇的形象去掉,若干年后又再添上之类(似还有其他人,以刘最出名)。相关背景资料详情,在网上应不难找到。窃以为这件事是这幅宣传画的重要背景,也可看出中共宣传画历史的典型和本质,应该在文中提及。陋见仅供参考。

祝..顺利

王宁


第三通


王兄

謝謝你的說明

......

再請問一下,你小時候 1980 年代以前,家庭應該沒有電視,當時 "單位" 是否會定期在公共場所播放電影?這裡的電影是否包括官方的紀錄片,國產電影和外國電影。報紙方面,是家家戶戶都訂得起?還是要到公用佈告欄去看?

解釋一下我為何問這問題,上次提到國民黨到了台灣後,把帶來的人集中管理稱為眷村,上一段就是當時眷村獨有的事,我小時候都會溜進去看他們的電影

還有你提到 "開國大典" 的事,我也知道高崗和劉少奇的事,......,網站上已不再修改

順便提到,這次去北京後才能體會廣東地區確實很自由,難怪生意做得起來,上次我在深圳買 "東方紅" ,"白求恩" 以及樣板戲的 DVD,旅館附近逛了幾家都有,我還用比價的購買,這次去北京,找了四五間完全沒有這些東西!

祝 ~ 假日愉快


(回信)

某兄,

文革没结束的时候公共娱乐生活大约如下。是的,普通人家里没有电视,一般是有些"领导干部"(处长以上)或个别经济条件好的家里买得起电视(黑白),也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买,大概需要特定的票证之类。(我隐约记得第一次看彩色电视,大概在1975年(?)是在北京铁道部机关,亲戚带进去看的,电视是比利时进口的,那时国产的彩电应该研制出来但不够档次。)

一般的电影都去家附近的"文化宫"的电影院去看,那里也兼文艺联欢表演(时常会有)、开大会,相当于局机关集会的大礼堂。一般都是单位发票,不用买。偶尔节假日家里也会自己买票,也去其他市里的商业(当然是国营)电影院看电影,票价不贵(不记得是五分、一角还是稍多,似不超过2角)。

电影包括记录片、故事片等,有国产有进口,外国电影全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片子,比如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等等,记得当时有个顺口溜说:"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搂搂抱抱、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将几种国家类型电影特点归纳得还挺准。

也有露天放大电影的,但那一般是一些离市区稍远、而且人员众多(包括职工和家属)又相对独立的大单位,比如工程局、军队大院、学校之类,没有足够大的礼堂,只好在露天放。印象里我在76年以前没看过露天大电影。

家里几乎不订报纸,因为主要的报纸单位里全有,内容全都一样,而且经常还要反复开会学习讨论那些内容,谁还拿回家再看?家里了解新闻主要靠收音机晚上八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这节目如今还在)。订报的费用不会太贵,但对普通家庭特别是那些人口多、收入少(工资低或是夫妻只一方有收入)的家庭,肯定是不必要负担。

订报唯一的例外是我们家里好像一直订《参考消息》(所谓"小参考","大参考"是指专门给高干看的参考消息,一般人都没资格),主要是新华社翻译的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好消息有坏消息(重要的、详细的揭露共产主义的当然不会有),主要是供老百姓批判学习之用。据我所知,订参考消息的周围都有不少家,而那些前面提过的普通工人家庭,一般是什么报都不订的。

记忆不周详,供参考。

祝 编安

王 宁


第四通


王兄

又想到問題了,今天重看我很喜歡的電影, 葛優, 鞏俐演的 "活著" 裡面有提到 "區長"

請問一下 "區長" 有多大

(回信)

某兄,

中共建政,在传统的郡(省)、县制内加了内容,行政划分变来变去,别说外人,我想好多国内的人都搞不清楚,现在慢慢简化恢复了。

你在电影里看到的"区"的建制,是中共以前旧的划分,和现在城市里的"区"不同。

中共从49年以前(大概从搞武装割据、根据地开始)就形成的地方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大约是:省、地区、市、县、区、乡(镇)、村;中间实行"人民公社",乡镇一级变成了公社,村一级(单个较大的村,或几个小村)变成生产大队,大队底下还有小队。取消公社以后,恢复乡(镇)。

大概八十年代以后,区一级也取消,而地区只是党委的建制,不是行政建制(所以还经常见到地委书记的头衔)。现在行政区域大致是:省、市、县、乡、镇、村。

曾经的区大概管辖若干个乡镇不等,所以,区长就比乡长(或公社书记)大,比县长小。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