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6, 2008

这几天一直老觉得该更新博客了,可想来想去没什么话好说,拖到现在只好拿一束脑子里冒过的胡乱念头充数。



所谓“艳照门”失控了,都说大陆网络管得严,那得分什么事,只要不反对共产党,基本上还是很松的,当然也不是绝对。我就是在国内某论坛看到某人的博客地址,转过去,400多张床上照“无码”呈现在那个哥们的博客相册里,大概摆了三四天才被封了门。

我不用假装道德高人,我的底线是:不下载、不传播。看之前确实有好奇心,但看过了却觉得做娱乐名人也挺可怜的。就因为看过了,反而不太想评论。

然而外界的看法沸反盈天,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强调个人隐私不容侵犯,有人不满警方的处理不当,有人痛斥娱乐艺人的滥交和虚伪做戏,照我看,这些都对未必全对,个人观点不同很正常,正像鲁迅评论《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不管性质如何,这件事成就了广大“淫”民群众(估计以年轻男性居大多数)的“狂欢”,各个传媒因此而吸引眼球、大赚特赚。这就是人性。诗人奥登曾说过:“诗不比人性好、也不比人性坏”,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老祖宗不也说过:“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也没什么了不起,决不是有人说的什么“看到被称作东方之珠的地方的没落”,这都哪儿跟哪儿呀?

这件事最值得谴责和追究的只有两种人:偷人隐私并发布,以及幕后策划意图商业目的者。

个人因此事得到的教训是,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公众应该注意的是,提防权力机关今后以所谓色情和道德为借口侵害大众的自由,特别是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



前两天,母亲打电话时提到,以前某老邻居的孩子死了,是在同事聚餐的饭桌上无声无息走的,才45岁。听到后只有一点点震惊,并没有更多的什么,正像亚当斯密说的,他人的死去带来的痛楚而不如个人牙痛来得真切。然而过后也在思想上起了少许涟漪,除了觉得人生无常之外,也多少勾起一点点童年的回忆。

也不怪得有点淡漠,我对他的印象主要还是在我七岁以前,那时我们两家对门,他父母都是上海人,都是我妈妈一个中学的同事,且比我父母年长,我称作伯伯、阿姨,两家来往走动很多,很熟,也亲热。之后都搬了家,虽有几年仍在同一栋楼但不是一个楼门,两家少来往,后来我家又搬了,再加上各自上学、上班,我就很少见过甚至听过他了。

他比我大七八岁,比我哥还大一些,这样的年纪差距,小时候就感觉大得不得了,平时他当然不会跟我玩了,但我有时因为跟在哥哥后面,也经常和他们好几个孩子一起在学校的操场上乱逛、听他们聊天,跟(确切的说应该是看)他们一起粘蜻蜓、逮麻雀、采榆钱、摘槐花、攒烟盒什么的。那时候正是文革末期,我也刚刚懂事。他因为年龄的关系(上初中)不用下乡插队,而他的哥姐都分别去了农村。

他大概也属于活泼好动、调皮捣蛋之列,不肯受人欺负,不时也跟人打架,偶尔也见过为我哥打抱不平。但他却似乎不属于那时学校或街上混的孩子帮的任何一伙。在我眼里他是强大的,不会受人欺负,然而有一次印象深刻,他留着眼泪冲回家,拿了把菜刀又冲出去,我远远跟着去看,原来是外校几个经常在社会上混的小子,大概都比他大,抢了他的钱包,还打了他。但那次拼命没有成功,那几个家伙已经翻墙跑了,他也被我哥他们给劝回来了。

如此而已,其他还有一些很琐碎的,已经只是一些断续的意象,不值还原了。说起来似乎有一点似感伤非感伤,似怅惘非怅惘的感觉,然而这也只属于我所谓“寂寞的童年”的个人记忆情绪,似与他无关了。



春节其实对我来说和平时区别不大,除了有几顿饭是自己煮点东西吃。这几天哪也没去、也没什么可去的,除了有个在北京的朋友回广东探亲,一起吃了顿饭外,也没见任何人。可作息时间却大乱,基本在网上通宵达旦(当然不是等什么艳照发布,哈哈),主要下载电影和sitcom看,也费了几个晚上整理从三年前就开始胡乱堆放各种blog地址的IE收藏夹。



春节期间读了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含《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和《桃园》)。废名的作品是记忆里不多让我感到震动或给我以很深印象的,还记得近二十年前在大学时读过他一本薄薄的小册作品集(五十年代出的,大概是图书馆处理的旧书),当时虽不甚懂,却惊奇“小说原来也可以这样写”!,记得后来我还受他的笔调影响(当然模仿得很不像)将我和一个同学的游记写了下来,如今那篇习作原稿和那本《废名作品集》以及其他一两百本书和杂志早已遗失在原单位,大概再也寻不回来,如今思之,不免痛惜。

都说废名难懂,我当然也不例外,但每次读他的书,却都能得到美的享受。而《莫须有先生传》更是被人称为晦涩,但这两天读过,却觉得并不难懂,我觉得从几个方面可以获得钥匙:1、戏噱之作,嘲人嘲己,随意抒发;2、作者真实经历的描写;3、类似意识流手法,个人的心理意识,自然挥洒蔓延;4、佛教思想和禅趣;5、引用古诗文为典,特别是《论语》和唐诗;6、“道在屎溺”。等等。

他的小说更像散文,像诗或随笔。而绝大多数认为不懂的人,除了不了解作者的思想背景之外,大概是按照一般思路非得寻什么“道理”、“教训”、“意义”之类,寻不出就觉得晦涩了。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意义,文字本身就是意义,所谓的道化在字里行间了,这跟读意识流小说(比如Virginia Woolf)经验类似,感觉本身也是意义。



看了网上下载的电影Mr.Bean's Holiday,感觉很好,比其他Mr.Bean电影好,情节不足道,最大的好处在于片中美丽的法国风光和欢快音乐,让人愉悦,适合在这个时候看。


以上一大篇,写之前觉得只是一堆杂乱的念头,不知怎么处理,写后发现每一条都可以是单独一篇blog。算了,省得费事,敷衍一大篇向自己交差。这足见自己头脑的混乱和懒惰。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